《财经》
《财经》最新资讯,投资界全方位播报《财经》相关话题,全面解读《财经》投资、融资、并购等动态。
《财经》年会2025:预测与战略 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
2024年12月,《财经》年会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再度汇聚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,全面展望2025年及未来全球及中国经济、政治、科技、产业新趋势,深入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与难点问题,探讨如何做好金融五...《财经》年会2024:预测与战略
2023年11月,《财经》年会将再度汇聚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,全面展望2024年及未来全球及中国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科技新趋势,深入分析热点话题,共同寻求变局时代中国与全球发展新动力。余晓晖: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
“把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用于分析制造工艺目前是非常新的探索,通过工业互联网和平台,提高全产业链全要素生产率和交易资源配置效率,这是目前做的很重要的尝试。”李雷:不希望社会妖魔化化石能源,围绕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环节实现减碳目标
“中国有句俗话讲‘吃水不忘挖井人’,我不太希望看到化石能源被过多妖魔化。” “我们应该区分化石能源和化石原料。”廖天舒:碳达峰也许会使能源和产业的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
“我国达峰还是有一定压力的,这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转变,而且是能源体系、电网体系的改革,碳定价以及科技的突破,几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目标。”徐立:能否突破认知边界是人工智能行业变革的关键
“今天人工智能给出的猜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远超我们当下的认知,会有越来越多探索宇宙真相的东西被人工智能找出来,怎么用好它?在于我们怎么让普罗大众的认知同步。”陈清泉:智能化发展要做到人文世界、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融合
“智能化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力,要产生智能一定要做到人文世界、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融合。”竺稼:全球供应链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
“从成本为主变成了以安全可控为主,疫情使得很多国家对供应链产生了新的思考,这些问题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。”刘俏:碳中和投资至2050年或达255万亿元 需积极政策
“未来的增长动能是什么?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?新动能来自再工业化,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基建、大国工业、改革开放及碳中和等。”陈学东:未来15年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期
“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变化,纵向缩短,横向趋于区域化,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。”朱森第:数字化转型是锤炼产业链强韧性的重要路径和手段
“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,数字化转型是进入这个时代的城门的钥匙,数字化转型也是锤炼产业链强韧性的重要路径和手段。”白春礼:加强基础研究,从根子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
“加强基础研究,从根子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,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。”11月27日,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在第十九届《财经》年会“《财经》年会2022:预测与战略”上表示。许善达:信息资本扩张为全球财富分配带来新挑战
“我们既要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,充分推动信息技术的扩张,带动提高经济效率;同时要花很大的精力研究,在信息资本扩张的趋势下,如何发展我们的中小企业,增加就业,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挑战。”《财经》年会2022:预测与战略
2021年11月,《财经》年会将再度汇聚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,深入分析全球热点,全面展望2022年及未来全球及中国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科技新趋势,共同寻求变局时代中国与全球发展新动力。黄益平:将来最有潜力的市场就是中国的消费品市场
“在疫情期间,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关注产业链要离开中国的一些讨论。到底怎么看这个问题?”11月25日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“《财经》年会2021:预测与战略”...白春礼:关键核心技术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
11月25日,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、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在“《财经》年会2021:预测与战略”中表示,“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,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强,掌握关键核心技术,关系一...《财经》年会2021:预测与战略
2020年11月,《财经》年会将再度汇聚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,深入分析全球热点,全面展望2021年全球及中国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科技新趋势,共同寻求变局时代中国与全球发展新动力。《财经》年会2020:预测与战略
《财经》年会将汇聚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,深入分析全球热点,全面展望2020年全球及中国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科技新趋势。